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针骨专业 > 针灸 > 信息 > 正文
编号:10831016
《现代经络研究论坛》第二讲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38kb)。

    针灸医学创新之路

    山西财经大学 锺新淮

    针灸疗法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治病防病养生保健的主要方法之一,几千年来为炎黄子孙的繁衍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全球掀起"针灸热",已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针灸工作者的光荣。但是近百年来,自从西方医学随着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以来,中医、针灸的一些遭遇并不都是令人愉快的: 1882年,清王朝命令太医院针灸科永远废止。 针灸不仅被洋人污篾为"医疗上的折磨",而且遭国人的反对,民国期间,教育部曾颁布废止中医法案,只是由于有识之士的反对,最高当局才未批准实施,可对此胡适先生却深感惋惜。在三十年代,骂中医竟成为一种时髦,丁文江给高梦旦的祝寿联竟是这样写的: 吃肉/走路/骂中医/人老心不老;喝酒/写字/讲官话/知难行亦难。鲁迅先生也曾骂过中医。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泰斗,不能简单的认为他们无知,中医应该反思! 六十年代尼克松将针灸带回美国,可同时在美国也出现了反针高潮。针灸疗法这种有人热衷,有人反对;又受到推崇,又遭到贬斥的尴尬处境,原因何在? 笔者认为: 原因很多,主要是我们对针灸继承有余,创新不足。针灸有一个合理的内核,那就是经络学说;又有一个不合时宜的躯壳,那就是针刺。许多国家法律规定不许刺透皮肤,针刺产生的感染和交叉感染,在当今乙肝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染的疾病流行的时代,更不易为人们所接受。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针灸不能故步自封。为了走向世界,为了走向21世纪,针灸医学必须要创新!

    关于继承和创新,我国有一个很好的方针:"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有人一听说不用"针"就急得跳起来,其实针仅仅是一种工具,工具是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革新的。针灸起源于石器时代,开始是用砭石治病,在冶炼术发展起来以后,才用金属针取代砭石,"砭术"发展成为"针灸疗法"。这正是古人对砭术的不泥古的继承。如果古人要泥古的话,那么我们现在也只能用砭石来治病了。生产技术的飞跃往往是工具的革新引发的,正像蒸汽机取代水力机械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金属针取代砭石导致了针灸医学的第一次飞跃,从而产生了《黄帝内经》等不朽著作。

    那么针灸医学的"宗"又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针灸医学的"宗"是经络学说,它是在进行针灸医学创新时万万离不得的"宗",离开了经络学说,从神经、体液或其它什么观点去对针灸医学进行创新,那就不再是针灸医学的创新,而是别的什么东西,也就不再有针灸医学的神奇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针灸医学的创新时必须深入研究经络学说。

    关于经络,《黄帝内经》中有很具体的描述。《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不可见。"可见经脉是在皮下一定深度的地方的。《灵枢·脉度》篇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就是说经脉是主干, 从经脉上横向支出许多"络"。竹木分枝的地方称为"节" ,所以笔者认为《内经》 中将经脉上横向支出络脉的地方亦形象地称之为"节"。竹子的节叫做"竹节",那么按照现代的习惯,经脉的"节"也可以叫"经节",这样"节"的意义也就更清楚了。翻译时可译为"Node of JING"。顺便说明一下,经脉一般译为"Meridian" 或 "Channel", 可是Meridian是子午线,Channel是管道、沟渠,都不是经络的原意,外国人很难理解,所以这里建议音译为 JING。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灵枢·小针解》 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这就是说络脉与经脉交会处的"节" 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 也就是络脉渗灌的地方。古人穴居野处,"穴"是人或野兽居住的山洞或土室,吴昆注《素问》时说"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故曰气穴。"所以将神气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神气游行出入的"节"也称之为"气穴"。译成英文应译为"QI's Room"。顺便说明一下, "气"一般译为 "Energy",Energy 是能量的意思,可是"气"并不是一种能量, 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词,建议音译为"QI" 。

    这些络又是怎样从经上支出来的? 它们都到那里去了呢?《灵枢·经脉篇》中说的非常明白:"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绝道" 是横道的意思,"大节"就是大的"气穴"。这里说明了两层意思: 一是络脉是从经脉上横向支出来的,不是在"气穴"之间平行于经脉走行的。所以有的针灸书籍上认为"络"是像蜘蛛网一样,网络全身,笔者认为这是"望文生义",是对络脉的错误理解。其次,这些络脉到那里去了呢?"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就是说到皮肤中去了,与皮肤交会的地方从外面都可以看见,也就是说是开口于皮肤的。针刺疗法是用针刺激"气穴",所以对络脉开口于皮肤处并不特别关心,因此也未予命名

    现在如要在体表进行探测和治疗,这络脉开口于皮肤处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张志聪在《灵枢集注》中对此理解的极其透彻:"络者,经脉之支别也。孙脉者,乃孙络之脉别经者,亦三百六十五脉,内通于十二大络,外通于肤腠皮毛。五脏之血气,从大络而出于孙脉,从孙脉而出于肤表,表阳之气,从孙络而入于大络,从大络而注于经俞,此外内交通血气之径路也,是络脉之血气,孙络之气血,俱输于经。"这就是说,络脉开口于皮肤处乃是外内交通血气的处所,笔者认为也就是人体与周围环境交换信息的窗口,我们将它命名为"经络口",(Window of JING)。与疾病有关的经络口我们称为"病经口"(Window of Abnormal JING).

    综上所述,经络、气穴的结构模型应是这样的:

    图1 经络、气穴的结构模型和针刺示意图

    不知何人从何时起,应用了"穴位"这一不确切的名词,并下了一个错误的定义: "经络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既然"穴位"就在体表,为什么针刺时还要刺入一定的深度呢?

    关于经络,有人用电学的、热学的等方法在体表测得一些异常带,就认为"经络是脏腑之气在体表的循行路线"。经脉也跑到体表来了,这也是不正确的。

    "穴位"这一名词不确切, 是"穴"的位置吗? 那就是"位置",而不是"穴"本身了。譬如说"皇位",那就是皇帝的"职位"而不是皇帝本身。以至于给翻译家们带来了困难,只能将其翻译成"Point",可那是"点"的意思,并非"穴位" 的原意了。

    笔者从《黄帝内经》查到五十年代初期朱 琏写的《新针灸学》,既没有"穴位"这一名词,更没有"穴位"的这一定义。从《针灸甲乙经》开始,穴就有了深度的概念,在描述每个穴的时候,都同时指出进针位置和针法,例如:"会阴, ...在大便前小便后两阴之间,......刺入二寸,......","两阴之间"是进针的位置,"二寸"是会阴穴的深度。所以"穴深在内",它不在体表。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孔子曰:"必也正名乎!""穴位"之名不正,必须正名。"穴位"的这一错误的名称和错误的定义,造成许多误导,人们将针刺时的"进针处"跟"穴"混为一谈,误认为在进针处施加电刺激就是刺激"穴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38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