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传统文化
编号:13467787
中医学术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
http://www.100md.com 2019年11月8日 科普时报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加快推进

    中医药文化的学术传承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东方医学启迪和指导下,并与古代自然科学交融、渗透、结合的过程中成长、发展起来的。验证了医学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必然规律。

    中国传统教育是以人物为中心来完成课程学习的。这种传统教育,始创于3000多年前的周公,完善于孔子,从而形成了以孔子儒学占重要地位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这种精神并非是某种专业技能,也并非是单指某一对象,而是教人如何做人。因此无论男女老幼,或担当何种职业,都应以此为中心。可见医者不仅是要掌握高超之技术,还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在北京历史上第一所中医院校“北平国医学院”的校训中,第一句话就是“医为生人之学,又为事亲之道”。中医教育中,特别重视做人之道,这来源于孔子所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中的要旨。
, 百拇医药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合德、仁立、尚道、融新。中医学之所以能历经千年不衰,是因为它始终遵循着“自然有阴阳之变,人道以中和为常”这一基本法则,坚持不懈地研究人类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规律的结果。中医学生生之道与自然大道合德。

    传承是中医永恒的主题,师承教育是古代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中医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和纳新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正是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论、新学说、新观点,从而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没有包容的姿态,没有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胸怀,难以汇成如此宏大的理论体系。

    中医知识的具体应用体现在生活起居、治疗未病、疾病治疗、已病防变、慢病康复、中西互补、修身养生、创新发展八个方面。

    其中中西互补和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第其理法不同耳。”这是我祖父孔伯华于先生于1954年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中提到的。就中西比较而言,中医学术思想中的注重整体、动态、功能、个性等是现代医学所缺少的,而现代医学所注重的局部、静态、物质、标准同样是中医学所忽略的。其实两者应该说是各得一偏。无论中医西医及各民族之医学,都是救死扶伤的学问。抛开偏见,取长补短,应该是未来医学研究和发展之方向。
, 百拇医药
    创新发展应该是基于前人和广大民众之共通经验,这样的经验是共享的、久远的、永恒的。因此,我们今天的使命,是思想传承的使命,更是文化传承的使命,而文化思想是与广大民众相通的。所以我们要在广泛了解社会、深入民众的基础上,继承传统、把握现实,以多角度、多学科视角交叉研究,而达到求充实、求发展、求创新之目标。

    中医文化的教育共享

    早在2011年,我提出的中医开放式教育理念,就被收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北京大学和人民大学的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和研究报告》一书中。同年,也将我组织医生团队编著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以知识共享协议出版,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部以知识共享协议出版的学术著作。

    开放式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而这些理念与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所倡导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

    中国古人将世界称之为天下,所谓“天下大同”。中医是人道的,因此,有人的地方就应该有中医。我之所以这样理解,因为历史精神与思想,本就是我们人类所共有,就像语言和文字一样,我们并不能将之视为己有,而是共通、共享的。(下)

    (作者系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 http://www.100md.com(孔令谦)